谢长生非常清楚,文人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。
想想上辈子,常御史知道自己活不成,也要死后留下好名声,如此,都能惠及子孙,召唤天下有才学之人去投奔常家后人。
更别提,如今有名的几大书院,皆是各国朝堂之外的一股强大势力。
虽然,招揽人才比培养人才更省事。
但建立属于自己的文人根基,这一步早晚都要走,还不如趁现在,就从护绥城开始试试。
若能成,自然好;
要是败了,那就吸取经验,重新再来呗!
大伯娘蔡氏和三伯娘柳氏对视一眼,然后柳氏先开口,
“之前未到北地,只听闻这边民风彪悍,但如今我却觉得此地百姓极为淳朴、实在。能将所学传授给这里的孩童,我自是愿意。可若是教化成年男子,怕是终有不妥,毕竟男女有别,便是在北地,也不合适。”
“三弟妹所言有理。大乾对北地向来不重视,不愿意花精力教化子民,以至于被巴兰人窃取,都没察觉。再加上气候苦寒,不彪悍的人也没法存活,可不就形成现在的彪悍的民风?说是彪悍,无非是自保的一种手段。”
“长生,建学堂,给孩童启蒙,我和你三伯娘自是没有问题,但若要开书院,教人继续走科举,我们身为女子的身份不合适,也无功名在身,更不能胜任。”
大伯娘蔡氏连连摇头。
谢长生笑着解释,
“两位伯娘说得有道理,但我想要建立的书院,其实是这样的。首先,会有三个阶段的学习班,分别是启蒙班、鸿鹄班、状元班。”
“比如,咱们护绥城十岁以下的孩童,无论男女都可以进启蒙班学习,免费启蒙。男女分开上课,以识文断字等日常学习为任务。而这其中,有读书天分之人,定然能显现出来。”
“两年后,愿继续求学者,可升入鸿鹄班,以科举为目标。但需要交纳束修,不再免费教学。学院设立奖学金,岁末成绩名列前十或者二十者,可赢得学院奖金。如此,天资聪慧且家贫者,不必担忧学业中断,家境优但平庸者,亦可交费求学。”
“那鸿鹄班如何升入状元班?”
大伯娘蔡氏听谢长生如此计划,思路瞬间就打开了。
启蒙班至少要两年,也就是说,学院就算现在建成,那么两年之内都只有孩童要教。
至于两年后?
相信长生已有谋算。
“鸿鹄班升入状元班的标准,便是考上秀才。而状元班的目标,则是举人。”
当下时代的科举制度,谢长生眼下可不打算做任何改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