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这样的人口中都能听到这么有道理的话,看来汉家文化回头还得好好学学。
由此,不免又想到缅王常年不离手的那本汉人的书,叫什么《三国》的,也得找来叫人讲讲。
罕拔是有点文化的,至少汉字认识一些,不过看汉人的书就太难为他了。
好吧,只能说当初他看的都是汉人考功名的书,自然不是一般人能看进去的。
缅甸人中但凡能看进四书五经的人,大多会选择跑到大明参加科举,大明也对他们来者不拒。
实际上,明朝的进士还真有外藩读书人成功考取进士的实例。
从唐朝开始,就有直接让藩属国士子考进士的先例。
比如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,进了国子监,后来考中进士,留在大唐当官,一度归国,后来又返回唐朝,葬在长安。
唐穆宗时,设立“宾贡制度”,番邦可以向大唐推荐“宿卫学生”,被推荐的学生可以进国子监学习,并参加“宾贡科举考试”,成绩优异的学生会被授予“进士及第”称号。
然后可以选择回国,或者参加吏部遴选,留在大唐做官。
新罗崔致远考中后,担任过溧水县尉,给高骈做过幕僚,还写过《檄黄巢书》,最后回归新罗。
一直到唐末,宾贡进士有58人,即便是五代十国时期,登科的也有几十个。
北宋延续了这一制度,开宝九年,高丽金行成入国子监,后来进士及第,朝鲜王要他回去,他死也不走,官至殿中丞。
太平兴国五年,高丽康戬进士及第,留在北宋为官,还弹劾过寇准。
由于元末明初多年的战乱,科考就像动乱时期的高考一样,耽误了许多年。
当明朝第一次举办科举考试时,已经是洪武四年了。
这次开国第一考,最终有一百二十人考取了进士,其中有一位来自朝鲜半岛,史料中原话是“高丽国中一人“,名叫金涛。
那年有四位高丽国学子来中国读书,只有金涛一人中第。
在《明太祖实录》中记载了金涛的经历“惟金涛登第,授东昌府安丘县丞。朴实、柳伯儒皆不第。
三人俱以不通华言请还本国。诏厚给道里费遣舟送还。“
高中进士后金涛被安排到东昌府任安丘县丞,不过他竟然以语言不通为由申请回国了。
不过,朱元璋也没有太在意,还专门下旨给了他们丰厚的路费“遣返回国“了。
不过,金涛回国后却是一步登天,据记载他“归为其国相“,由中国一个县令摇身一变成了高丽的宰相,可见在中国高中进士的含金量最好的证明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此外,外藩参与科举的还有越南和缅甸等地读书人,不仅展现出儒家文化在亚洲文化圈的辐射影响,也展现在古代中国强大的自信心,对外秉持的开放的态度。
用现在的话来说,也算是古代版人才争夺战,抢人大战。